和创传承 | “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圆满结束 善财青年俱乐部启动
“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高级研修班
由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资助,国际公益学院与顺德双创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发。研修班以“善经济”理论为基础,搭建“善知识”体系,课程主线围绕“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展开,包括善经济时代趋势、金融创新和影响力投资、新商业模式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家族传承和代际沟通等相关内容,帮助财富家族下一代和青年企业家人群洞察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深度解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管理议题,启发学员运用公益金融、社会企业等工具创新性地开展事业迭代;助力企业家掌舵幸福人生和家族基业长青。
2018年12月19日,“和创传承”青年企业家培育计划·“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高级研修班在香港圆满结束,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善财青年俱乐部计划(暂名)宣布启动。
主题:影响力投资与财富传承
12月17日上午,和创传承“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高级研修班香港段课程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48层的美国会(The American Club Hong Kong)拉开帷幕。
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主席和香港天天向上基金创始人应琦泓先生为学员带来“影响力投资与财富传承”主题演讲与高端对话,为学员厘清了财富向善,经济向善的意义和路径。
人类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贫困的发生、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
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一笔投资、每一个企业、每一项经济活动,在取得经济回报的同时能回报社会,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就是从治本上来解决问题。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想法,但是理想要靠我们一点点去努力实现。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个体是无法独自生存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要同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关系。任何公益慈善形式都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公益金融是生产力、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趋势。
影响力投资是投资行为,可以按照PE和VC去获取回报,但同时又必须为公益和社会做贡献。我们今天投资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明日生活的世界!
——马蔚华
影响力回报与传承投资正从光谱两端向中趋近。影响力投资可以采用ESG过滤,即考虑环境、社会责任、治理因素;PRI模式,即责任投资(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全球投资总量大约340亿美元,其中ESG投资有20万亿美元,慈善基金有1.5万亿美元,责任投资有1.3万亿美元,影响力投资有0.23万亿美元。此外,ESG投资有25%市场占有率,450个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责任投资。
——应琦泓
主题:基业长青与家族慈善
美国社会创新合作伙伴SVP创始总裁保罗·舒梅克以“基业长青与家族慈善”为题分享了近二十年服务家族慈善、影响力投资的顾问经验和经典案例,并为学员带来他最新在中国出版的《重新定义公益》。
思考自我的“我”:我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能给予自己的回报是什么?我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吗?我的初心是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业让我愿意经历磨难而矢志不渝?
思考家庭中的“我”:能给予家庭的回报是什么?我想独来独往还是有一个“团队”?我是否有同行、榜样和导师?采用公共信托还是个人理财?
思考社会中的“我”:如何能够对世界产生最积极的影响?我对自己的目标、策略、战术和预算是否清晰?有没有想过有哪些合作伙伴?我是在做布施还是公益慈善?我有变革理论吗?能给予社会的回报是什么?
——保罗·舒梅克
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NGBP学员牛犇分享了“牛根生家族的善财传承”实践和思考。引发学员关于善财传承理念的路径思考。
人类并非是地球的第一登陆者,“我”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社会集体里的亿元,是整个生态链中的一份子。
继承是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传承是更替继承,传递,接续,承接。亦或:“授人以鱼”为继承,“授人以渔”为传承。
如果是上代的企业家是“理性的冒险家”,那么下一代就是“感性的理想家和创想家”。作为下一代我们应该是继承父辈的衣钵?还是去做所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或者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
——牛犇
交流互动环节,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傅昌波讲授了公益慈善与价值传承的关系,并通过洛克菲勒家族慈善和李嘉诚家族传承的案例引导大家展开热烈讨论。
主题:家族慈善传承与创新实践
18日,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主席、家族第三代继承人陈禹嘉先生及其女儿,家族基金会副主席高广深先生讲授“家族慈善传承与创新实践”,旨在讲述整个家族慈善的迭代发展和传承,以及家族资产管理和慈善管理不同经验,同时介绍了世界上低收入群体提供视力检测和保健服务的“看见”项目在筛选、评估、执行的经验。
下午,原华为集团沟通培训导师,深圳一通百通文化公司董事长袁宇杰先生带来“有效沟通与家族关系建设”的演讲,并通过现场演练诊断解决学员关于同事沟通、代际沟通的困惑。
北京原力堂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NGBP学员王大骐以“直面代际沟通:与父辈的合作之道”为题,分享他作为财富家族二代走过困惑、叛逆与心灵成长的历程及反思,引起学员的共鸣与讨论。
黑暗中的对话
19日上午,学员拜访了香港知名社会企业“黑暗中的对话(DiD)”。在视障导师的引领下,体验完全失去视觉的世界。关闭视觉,用其他感官漫步青草依依的土地、跨过湍急流淌的溪流、穿越车水马龙的街道交通、欣赏动听的音乐会、享受咖啡馆的氤氲。
学员从紧张不安到学会用心倾听,拥抱伙伴,完成一场被特长人士赋能的蜕变和心灵成长。
DiD创办人,香港社会企业论坛创会主席谢家驹先生在完成体验之旅后,为学员分享了他的创业心得和培育残障人士就业,为健康人赋能,激励企业向善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模式。引导学员从商业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用向善的经营创造影响力和社会变革。
对话:林添茂先生
中午,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主席林添茂先生邀请大家参加午宴,83岁的老先生讲述了他1968年从台湾带着20台币(5港币)到香港谋生,从贫穷、思乡的艰苦磨砺,到创业、发心做慈善的壮阔人生。“空口袋立不起来”,”慈善,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做法,最怕不做”,“做大慈善是激励我不断创造财富的最大动力”他的发言激励学员怀抱善的理想成就人生。
下午,在芝加哥大学香港中心,世界眼科组织主席、世界眼科组织主席、“奥比斯国际眼科飞行医院”推 动者,著名科学家、慈善家、艺术家林文杰教授以“做时代的创变者”演讲。他以人生经历分享“真、善、美”的践行。
课程进入尾声,学员分享了精彩的课业心得。(见文末)
最后,林文杰教授与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教授,助理院长傅昌波教授,和的慈善基金会战略顾问郭力先生,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宣布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善财青年俱乐部计划。
晚上,部分学员参加了“爱心奖”颁奖典礼。至此,学院与顺德双创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可持续经营与社会价值投资” 高级研修班圆满画上句号。
学员分享
感谢、感恩、再出发,感谢顺德双创公益基金会、国际公益学院搭建平台,把优秀青年链接在一起,同时也让我们有机 会学习全世界最优秀的慈善家的分享,让我可以很好地弥补自己的短板。也许我不是第一个“领舞者”,可一旦我成为第二个“跟随者”,就有信心可以做的更好,不断创新迭代。
——刘德刚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走进和创传承研修班,我们希望立业为善,基业长青,就如萨提斯•莫迪夫妇那样。
为大家分享一首诗:
从远古开始
就有一种天籁声音
它与生命共存
用热血酿就
在心胸培育
以原生态的姿势
自然的流淌
高远、空灵、悠扬
我满含热泪
倾听着那天籁之音
心灵的绝唱
——刘敏
我从小在广东长大,有一句话叫“施比受更为有福”,后来我知道这句话出自《圣经》。而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成人达己,只有成就和帮助他人,才能最终发展和完善自己。从前我要自己寻找,从灰暗到光明,以后有大家一起走这个道路,我们将是一个军队,一起奋斗,作战。
——罗聿晖
感谢在这里遇见大家,在这里我遇见了不同背景、经历的同行者,而课程最吸引我的是陈禹嘉先生的分享,如何在十几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怎样的动力让他坚持了这么久,背后是什么动机支持,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熊伟
面试的时候,我思考自己加入和创传承的初衷,希望可以找到生活与工作跟公益的链接。过去的我是欲望的,混沌的。通过香港段的学习,在黑暗中的感受,我们活得太复杂,应该更加纯粹一些,做自己想做的事。从此,公益就如心里一盏明灯,工作、生活中我可以不断回头看它。未来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将更加关注调研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偏重通过好的模式、好的技术给弱势群体带来关怀的投资。
——王腾蛟
我带着探索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初心而来,回想创业初期带着一万元拼闯到现在,可持续经营是发展之本,感谢学院、双创基金会提供的学习机会,希望未来在和创传承的平台上大家可以多交流,共同创造更多价值。
——陈灿龙
我所带领的团队还处于初创阶段,本次课程让我重构了对个人,对生命的思考,也对可持续经营、投资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恩这个学习机会,我们是一个研发创新教育课程的科技公司,未来将把课程中获得的能量带给更多的小孩,体验善文化内容。
——陈柱城
感谢主办方,我的收获很大。课程开始前,曾被主办方问到“你希望获得什么,对课程有什么期待”,我想我已经获得了期待的东西,这个课程价值很大。
——高正
感谢双创基金会、学院提供的学习机会,本次课程后,社会创新将融入我企业和人生的发展,这个课程就像打开一扇窗,我们不应过早定义人生,我还有40年的机会。
——黄艺明
本次课程我收获很多正能量,打开更大的格局,未来,努力赚钱,努力花钱,空口袋立不起来,现在就要开始去做,发大愿,做大事。
——黄宗源
从前对课程的怀疑,现在看来,是当时的短视,从前对公益理解只有捐赠,此后,我的人生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来到香港站的学习,公益对我而言更加有血有肉,更鲜活,我们看到了行业对影响力投资的讨论和实践,更接地气,印象最深刻是嘉宾的分享:什么时候做公益,其实就是现在。Giving while living, giving is receiving。
——黎经锦
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构建价值的桥梁,使得我们可以链接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者,林文杰先生的分享给我的触发是:stay young,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李发建
我从事产业孵化,坚持一套方法论:取势、明道、优术。取势:在善经济时代,我崇尚儒商思想,并把自己定位为子贡 ,相信我已走在善经济的路上了;明道:我理解为,善plus,公益需要结合企业、组织的加成;优术:产业孵化,希望未来能呈 现更多善经济的案例。
——李结林
我很喜欢commencement毕业典礼这个词,commence是开始,所以毕业典礼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旅程的开始。从前我思 考自己的角色,对自我的定位并不清晰,现在我找到了重要方向,古建筑修缮,这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事业,我将开始行动 ,在古建筑修缮事业中放大社会价值,我们已经联合顺德古建筑协会共同思考、行动,怎么把社会价值植入事业当中,正如林先生的分享,在我们有了信念后,要马上行动,更重要的是坚持。
——廖冠辉
即将离开研修班心里充满不舍,我们应该把给掌声送给自己,很荣幸在我困惑未来的路怎么走的时候,有机会来到这里,完成课程后,我发现公益能够让人有满足感,渡人如渡己,今天这颗公益的种子已经落地,未来我希望把践行公益作为人生目标。
——叶汶斌
关于如何以行动支持公益,作为律师,我未来将提供更多的公益诉讼服务,作为一个投资人,我将在尽职调查阶段考量项目对公益的规划,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还将跟我们的LP一起不断践行善经济。
——孙国栋
通过众多案例学习,我认为公益是一种具有杠杆效应的超级能量,公益的善能量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实现很多无法实现的理想,甚至包括财富。香港爱心奖创办人林添茂先生自谦是香港中小企业的代表,但是正是林先生的公益爱心,让他搭建了一个港澳台大陆区域最高规格的公益奖项,做出了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公益学院的学习期间,我遇到很多具有正能量的老师和同学,非常开心,也让我的能量得到了加强。我感到,做公益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曹笑亮
在参加这个班前,我对公益的理解只有捐赠,现在,我知道公益还能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还可以是影响力投资,这对我的冲击很大,就如林添茂先生所说,公益不在于财富多与少,而在于行动,从行动开始。
——洪展
-END-
顺德站课程回顾请单击图片↓
相关阅读